培养礼仪专业人才 促进礼仪文明发展
网站
首页
资讯
资讯  | 政策
通知  | 培训
礼仪
商务  | 服务
政务  | 社交
素质
素质  | 能力
技能  | 职业
修养
道德  | 文化
行为  | 形象
形象
品味  | 款式
材质  | 场合
教育
开班  | 感言
交流  | 各地
师资
师资  | 专家
礼仪  | 项目
服务
培训  | 参训
表格  | 报名
咨询
联系  | 关于
免责  | 在线
通知公告: ·实用书写等级考试报名启动 ·礼赢商运 共创未来---全国第二期商务礼仪讲师孵化营(成都站)圆满结业 ·全国礼仪师资班(成都特训班)成功举办! ·全国第96期礼仪师资班北京成功举办! ·全国第95期礼仪师资班北京成功举办! 快速通道:  专家委员证书查询
快速搜索
礼仪 当前位置:礼仪专业人才培训网 
商务礼仪
服务礼仪
政务礼仪
社交礼仪
民族礼仪 >>
军事礼仪
宗教礼仪
宾礼(接待/展示)
 
 

  民族礼仪  ■

西藏人一生的人生礼仪

来源:  作者:  


介绍: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俗礼仪,这些风俗礼仪既受人们所处环境中特定生活方式影响,同时也反过来规范着人们的实际生活,使其符合藏民族社会传统的需要,因而形成了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生活方式。

  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风俗礼仪,这些风俗礼仪既受人们所处环境中特定生活方式影响,同时也反过来规范着人们的实际生活,使其符合藏民族社会传统的需要,因而形成了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生活方式。西藏人一生的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等相互关联的内容。

  第一节 诞生礼仪

  诞生礼仪作为人生开端的第一个礼仪活动,集中表现了人们对人口再生产的重视程度。诞生礼就是一个具有连续的人生礼仪,是对婴儿降生人世的一种认可。

  1、孕育期的习俗

  从江孜地区的情况看来孕育期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习俗,但也有一些禁忌。比如有的村庄,孕妇不能在娘家或兄弟家中分娩。其原因据说是在孩子出世时因为母亲羞于见自己的兄弟而导致难产或不产。所以,在临产时孕妇一般不回娘家,也不到叔伯兄弟家串门,以防万一。另外江孜有的地方孕妇怀孕期间不吃牛犊肉,据说孕妇吃这类肉食会使孕期延长,而牛羊肉、鸡蛋、骨头汤等都是孕妇不可缺少的营养食物。过去农村妇女分娩时有助产婆接生,如今农村妇女摆脱了旧的思想桎梏,愿意到县医院或乡卫生所生孩子,大多数请接生员接生。

  2、诞生期的习俗

  诞生礼,藏语叫“旁色”,“旁”是污浊的意思,“色”是清除,也就是说清除晦气的活动。藏族认为,小孩出了娘胎,会带来许多污浊和晦气,举行这个仪式,便是要为孩子清除污秽,预祝健康成长,同时,也祝产妇早日康复。据有关学者考证,“旁色”仪式从1500多年前苯教时期流传下来,是由苯教的一种祭神方法演变而来。小孩子生下来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吉度”户便要前来参加“旁色”活动。他们带的礼物是青稞酒、酥油茶、肉、酥油、礼金及给小孩的衣物等。客人进屋,先给父母和襁褓中的婴儿献上哈达,而后敬酒、倒茶并献礼,然后端详初生婴儿,对孩子说些吉利祝愿的话。有些农户还为前来给婴儿除秽的亲友举行汤饼宴。“旁色”结束后,便给孩子取名。取名是件郑重的事,一般请活佛或村里有威望的长者进行,也有的是由父母起名。在江孜有的农村也有让新生儿的姑妈起名的习俗。取名者根据家人及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决定婴儿的名字,总是起一些表示吉祥的名字。

  孩子满月之后,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出门仪式。这天小孩要换装,一般从家门出去往东走,以图吉利。有的第一天到寺庙朝佛,目的是祈求佛保佑新生儿一生平安。孩子第一次出门,往往在婴儿鼻尖上搽一点锅底的黑灰,意思是使婴儿在出门时不被魔鬼发觉。

  过去平民百姓向活佛或喇嘛求取名字时,没有什么特殊仪式,只需向活佛或高僧敬献一条哈达、几两藏银,说明婴儿性别。贵族等上层则常常将婴儿抱去向活佛献发,活佛剪去婴儿一小撮顶发以此象征剃度,然后取一吉祥的名字。如孩子长大后出家(或在家)为僧,仍需经堪布、翁则或活佛等高僧重新剃度取法名。活佛、堪布等在给孩子取名时,常把自己名字中的两个字加在婴儿名字中,如:活佛名叫“阿旺赤列”,他就给人取“阿旺顿珠”、“阿旺卓玛”或“赤列朗杰”、“赤列曲珍”等名。但也有不含自己名字的成份而随便取名的。在西藏城镇和农村,请活佛和喇嘛取名较为普遍,因此,城镇和农村的人名比起牧区人名,宗教色彩更为明显。

  如:

  丹巴———佛教

  多吉———金刚

  群佩———兴教、兴法

  丹增———主宰圣教

  卓玛———度母

  央金———妙音天女

  旺姆———自在母、主宰之母

  除了喇嘛活佛取名之外,通常是由家中长者或村里有名望的长者取名,虽然少带宗教色彩,但都有一定的含义,寄托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堪称丰富多彩。这些名字往往是用自然界的物体、小孩出生的日子或星期为新生儿起名的。如:

  尼玛———太阳、星期日

  达瓦———月亮、星期一

  梅朵———花

  白玛———莲花

  次吉———初一

  次尼———初二

  次杰———初八

  朗嘎———三十日

  米玛———星期二

  拉巴———星期三

  普布———星期四

  巴桑———星期五

  边巴———星期六

  还有根据父母意愿取名的,如:

  仓木决——停止。子女很多,不愿再生,给最后一个孩子取此名(一般只给女孩子起此名。)

  琼达———最小的,意为再不要小孩(此名男女均用)。

  普赤———带男孩来。如前头几个都是女孩,或头胎是女孩,希望有个男孩,就给女孩起此名。

  普琼———最小的男孩,意为再不要孩子。

  有的家中共生育6个儿子时,看作是吉祥征兆,并给孩子起名—普楚,意为第六个儿子。

  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生下来的孩子死得多、活得少,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故意把孩子名字起得很贱、很随便,如:

  吉加———狗屎

  吉律———狗屎

  吉珠———小狗

  帕加———猪屎

  藏族人名一般都是四个字,就是把两个单名联在一起。如:索朗次仁、白玛卓嘎等。也有两个字的,如:班觉、朗杰、达瓦等。还有不少把四个字的名字简称为两个字的名字。如:次罗是次旺罗布的简称;扎卓是扎西卓玛的简称。简称常取名中的第一、三字;也有用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做为简称。比如:一人全名为为“索朗多吉”,其简名可以是“索多”,也可能会是“索朗”或“多吉”,但极少有用第二、四字作简称的。

  藏族人名有很多同名者,于是在称呼时,人们想了不少区分的办法。

  以地名或住处、房名区分称呼,如:

  江孜次仁———江孜的次仁

  江赤巴普———园林边上家的巴普

  加仲阿旺———加仲村的阿旺

  以年龄和个头大小区分称呼,如:

  尼玛仁布———高个尼玛

  达瓦根巴———大达瓦

  达瓦琼瓦———小达瓦

  以生理特征区分称呼,如:

  杰布跌过———矮个杰布

  石达板坚———大脖子石达

  罗布巴杂———麻子罗布

  米玛国钦———大头米玛

  拉姆甲巴———胖子拉姆等等,当然像这类名字一般用于区分称呼,因此很少在当面直呼。

  以职业区分人名,如:

  噶本尼玛———赶马车的尼玛

  彭廓次旺———赶驴的次旺

  多索普顿———石匠普顿

  孜巴阿旺———会计阿旺

  玛钦达普———厨师达普

  以性别和年龄来区分称呼,如:

  普扎西———男扎西

  普姆扎西——女扎西

  波扎西———扎西爷爷

  嫫扎西———扎西奶奶

  藏族人名中,很多名字男女通用,如:扎西、次仁、格桑等以及以星期命名的都是男女通用的;但有些是有区别的,如像旺姆、卓玛、卓嘎、普赤、央金、桑姆等只用于女性,而像多吉、晋美、占堆、罗追、旺堆等只用于男性。

  过去贵族和政府官员的名字与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在他们的名字前冠以庄园或房宅名,如江孜地区的贵族噶喜瓦·欧珠热旦、帕拉·扎西旺久等。有的则冠以职衔于名字之前,如重孜第巴(重孜地区长官)、列仲(宗政府秘书)等等。如果一户贵族有几个儿子,往往有长子或决定继承家业的儿子才可得以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父亲的封号、封地或房宅名。如江孜大贵族噶喜瓦在拉萨的房名为多仁,因此多仁家族继多仁·欧珠热旦之后的继承者分别冠以多仁之名。如:多仁·巴桑次仁、多仁·丹增班觉等。

  第二节 成年仪礼

  成年仪礼是一个人跨入社会门槛的一种仪式。

  一个人步入成年的标志是服饰上有所区别,而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女孩子服饰的变化。按过去的做法,姑娘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女、少女的生活,长到16、17岁时,就到了成年将要出嫁的美好年华。为了庆祝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生阶段,父母们总是要为心爱的女儿们准备好丰富的装饰,在众多装饰中绝不能缺的是珠冠———“巴珠”。[1]巴珠是过去藏族成年后经常戴在头上的主要装饰品,制做精细非常漂亮。做一顶巴珠很不容易,做父母的常常要提前很长一段时间筹积资金,备齐珠宝及其它材料。贫苦人家没有钱买贵重的珠宝,但也要千方百计地设法找其它代用品来制做。到举行成年仪礼的这天,父母一大早就给女儿穿好新衣、戴好“巴珠”,然后将诸如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等戴好。装饰完毕,父母和亲朋好友陪伴着女儿一起到就近的寺院朝佛供礼。在拉萨父母和亲朋好友还陪伴女儿到八廓街上的四大经杆之一“曲雅达钦”前,煨桑祭祀,供奉神佛和拉萨保护女神吉祥天女——班丹拉姆,姑娘还将一条洁白的哈达,恭敬地挂在经杆上面,顺时针绕经杆并许愿,祈求一生平安、幸福。此时拉萨姑娘才第一次围上“帮典”。父母和亲朋好友也为姑娘祝福。举行完成年礼,那无忧无虑的天真少女,算是脱离了孩提期,进入了妙龄女郎的黄金时代。在江孜班觉伦布村一般孩子长到13岁便开始算是成年,但没有具体的成年仪式。无论是男女青年,自步入成年人行列,每个人就享有和其他成人一样的权利,受社会的约束,并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

  第三节 结婚礼仪

  在人生礼仪中,作为缔结男女婚姻关系的契约和标志夫妻家庭生活开端的婚礼,是一种最能体现人们生活价值观的典型仪式活动,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之所以重视这一仪礼,是因为人类要延续,家族要发展,最终都由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所决定。婚礼同时也是传统社会中人们积累和表达某一文化涵义的反映。婚礼的仪式过程比较繁琐,城镇农村基本相似。以后藏江孜等地婚俗为例,一般由订婚、迎亲、婚礼、回门等四部分组成。

  在过去由领主统管下的江孜农村,除了少数差巴户能够办起简单的婚礼外,平民百姓举行象样的婚礼只能是美梦而已。他们结婚时把自己的衣褥及生活用具与对方合并,这就算是结婚了,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

  自民主改革以后,群众当家做主,生活条件进一步提高,朗生的子女结婚也可以举行小规模的婚礼,到了六、七十年代求婚、结婚等仪式规模不断扩大,此时一般结婚根据自家经济条件都举行不同规模的典礼。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群众物质水平的迅速发展,婚礼的规模愈来愈大,仅以仪式的时间来看,由民改和人民公社时期的二、三天,增加到现在的五至七天,多的还要举行十天。

  如今的农村,婚姻自主,随心如愿。男女大部分自由恋爱,若是由父母或他人介绍,也得通过“目测”,自己决定。“目测”往往事先约好的朝佛时间或串门或以别的借口,使双方通过认识,再经过一定的了解时间后作出最后的决定。青年男女无论自己认识或是他人介绍,双方同意婚事,娶亲家选择黄道吉日,向对方家庭正式提出求婚。“不论谁家娶媳妇,一开始都要委托自家亲友,或所看中的姑娘一方的亲友去提亲,却万万不可莽撞地直接登门造访,向女方父母提亲。更不能贸然地惊动女方本人。一来怕女方父母不应允,使自己难堪,处于尴尬的境地;二来怕被姑娘当即拒绝,不能如思以偿。故此,不可急于求成,而应采取耐心等待,循序渐进的万全之策。这点不同于西藏有些腹心地区。如曲水——一般在说亲时,提亲者要带上酥油茶和青稞酒去找女方父母提亲。如果对方喝了提亲者的茶和酒,就算得到同意了;如果对方死硬不喝,则意味着不能促成这门婚事。提亲者只得暂时告辞,争取下次有所突破,乃至成功,或改变主意,另找女家。当女方父母同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求亲者后,求亲一方要选定敬送求亲酒的日子,务必要择吉日良辰,备好礼品,带上青稞酒和酥油茶到女方家里给其父母敬上求亲酒,呈上礼品”。[2]不论求亲者的家境殷实与否,求婚的那一天,向对方家男女老少每人送哈达、衣服或衣料,一般还要送青稞、小麦各一袋(约50公斤)、酥油三五斤、一整头羊肉及三坛酒。并给对方母亲“奶钱”及帮典(围裙),意思是女儿或男儿长到现在,母亲不知用了多少奶养育他们,儿女自小不知磨破母亲多少帮典,今日送这些来补偿损失。求婚者要负担这一天的饮食,若对方家代办,求婚者应用钱补偿示谢。由于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才来求婚的,因此一般不会出现求婚者被拒之门外、不予准婚等情况。这一天双方还要商定结婚的确切日期。因此这实际上是定亲仪式。求婚这一天,青年男女一般不参加,离开时对方家要给求婚者献哈达、送回礼。

  举行婚礼之前,有的娶亲家要卜算男女年岁生辰、属相是否相克,即看五行和纪年的十二属相的生辰属相是否相克或相冲。按历算说法,五行中木克金、金克火、火克水、水克土、土克木,在十二属相中从某支起,间隔六个,其第七支与之相冲,如在十二属相中排列在第一位的鼠和排列在第七位的马相冲,排列在第五位的龙和排列在第十一位的犬相冲。此外有的还要卜算双方的八卦是否吻合。若有属相相克或八卦不合者,则请僧人或咒师到家中做法事,力求缓冲这种矛盾。

  “迎亲时间必须根据双方家庭成员的属相而定。例如称拂晓为虎时,如果双方家中有属虎的,就不能在拂晓时分迎亲;管黎明叫做兔时,如果家中有属兔的就不能在黎明时迎亲;如果家中有属龙的,就不能在日出时分迎亲,因为此时叫龙时;日暖时为蛇时,家中若有属蛇的,便不能在此时迎亲;如果家中有属马的,就不可在正午迎亲,因此时系马时;称日初偏西时为羊时,故而家中有属羊的,就不能在此时迎亲;如果有属猴的,就不能在子午巳过后迎亲,因为此时为猴时。反之,会招来灭顶之灾,人畜夭亡,不得安宁。”[3]

  另外,还要择黄道吉日,要看日期和星期,如藏历八日、十五日、三十日或星期五、星期六为吉日,而最最忌讳的是星期天,这和通常不能在这天出远门、办丧事是一个道理。

  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嫁方要为出嫁的儿女举行送亲仪式或可谓告别仪式。当晚娶方家的迎亲人牵上一匹准备给新郎或新娘的打扮考究的马,路程较远者赶着马车或开汽车、拖拉机等。一般有二到三名迎亲的人。此时嫁方的所有“吉度”户前来送行。他们必带的礼品有哈达、糌粑油糕(即在糌粑里揉合融化的酥油、细酪粉、红糖等制成的方状或圆状糕点)、一支前腿带胛骨羊肉、给主人家每人一件衣服或衣料以及礼金。仪式开始时,出嫁者坐于席位中间,若是女子出嫁,还有一伴娘坐于其旁。左右分别坐父母、送亲人、其它家中成员以及送亲人。入席后迎亲者向新人献哈达并在其衣服背下插彩箭,意为从今以后已有主了。以后“吉度”户开始献哈达、送礼。仪式结束后,大家喝酒唱歌、通宵欢度。

  与此同时这一天晚上嫁娶双方各自门口会聚集十几位男女青年围坐在一起并点起篝火,这种“点篝火者”藏语称为“米东肯”。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这些“米东肯”一般都是年青人,他们打听好新娘或新郎出门的时间后,前一夜就分别聚在娶嫁方门口,点起篝火。主人家为他们提供茶酒。待新郎或新娘出门时,他们以不让村里最好小伙或最漂亮姑娘走为由,故意给迎亲者出难题,迎亲者和嫁方只能象征性地出点钱,请求让他们通过。到娶方门口,那里的年青人则以新来的新人配不上我们这家的小伙或姑娘为由,故意出难,送亲者也只好出点钱,请求他们进入。

  这一天嫁方还要把准备好的嫁妆或彩礼移交给迎亲者。嫁妆和彩礼没有约定俗成的规定。而是由家庭经济条件决定。条件好的送一些诸如“巴珠”、“格达”、“嘎乌”等贵重首饰,一般家庭所送的主要是以自己平日的衣被加上几套藏装和几床被褥、足够的口粮等等。有的也送自行车、缝纫机等耐用消费品。

  举行婚礼那天,根据卜算指定的时间,迎亲人带路,送亲人扶着出嫁者,带着嫁妆,缓步出门,此时家中有一人手拿彩箭及挤奶桶,一手拿羊腿环绕空中,进行招贴引福仪式,这是据说家里有人出嫁时,往往会损失许多财气,因而要做这一仪式。

  迎亲队伍出门启程,领队是一个属相好、穿着白色藏袍,手中举着“司巴霍(九宫八封图)”的人。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东西的人,认为是吉利的,送亲者为其献哈达还要给点小钱,如果碰到倒垃圾、背空蒌子的人,认为是不吉利的,迎亲时的天气好坏也极为重要。如果遇上刮大风或下雪天就很不吉利,被人们视为恶的征兆,意味若将有大灾大难临头,主人自然要为此烦恼伤心,耿耿于怀。如果遇上晴天或温暖的天气,就预示着家中祥和美满,万事大吉。

  娶方在新人到达之前,装扮大门,并在大门两侧分别立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石头,同时还要为新娘下马准备好垫子。这种垫子里面装有青裸、小麦及盐巴,上面铺有五彩锦缎(也有用虎皮、豹皮的),面上用面粉画上“ ”字符号。

  送亲人一到大门口,其中一位拿出一条哈达献给门右边立的白石头,并大声作歌道:

  翁萨地!愿吉祥!

  这坚固的白神石,

  是天界神主所立,

  是天地稳固之柱,

  是地球不震之杵。

  祭祀你们啊!

  三十九尊域拉神和九十九尊颇拉神,

  愿赐福于我们。

  送亲人再赶到左边的黑石头前,作歌道:

  翁萨地!愿吉祥!

  是否你不认得我,

  我乃罗布占堆也(格萨尔王之别名),

  征得十地之佛子,

  三大怙主之化身,

  乌坚林巴派我来,

  黑魔一定要粉碎。

  说完送亲人把黑石头踩倒在地上。为了增加一些欢乐的气氛,娶方门口的“点篝火者”往往把黑石头立得很坚固,冬季还往里浇水,使其结冰,难以动摇。令送亲人当众出洋相,而围观者捧腹大笑。最后送亲者只好象征性地拿点“酒钱”让大伙帮忙。

  然后送亲人来到娶亲家门口事先预备好的装满麦子的下马垫子前,作歌道:

  翁萨地!愿吉祥!

  新人父辈乃冈底斯山,

  没有其它山脉的掺杂;

  新人母氏系玛旁雍措,

  没有其它溪水的掺杂。

  迎请这样的新人,

  需要特殊的下马垫。

  要备表示吉祥的麦粒一百袋;

  要备表示圆满的盐巴一百袋;

  要备表示名望的虎豹皮垫。

  说完娶方赶紧回答:“一切准备就绪。”然后新人下马入大门。送亲人分别给看家犬和大门、楼梯、主供佛像柱子、酒坛、吉祥斗等作歌表示庆祝。

  此后开始举行正式典礼,新郎和新娘盘腿就坐于用青稞画有“ ”符卡垫上。参加典礼的除双方家人和迎新送亲人员之外,娶亲家的“吉度”户都要参加。

  仪式开始时,首先由一位送亲人或道吉祥者走到宾客满室的中心,说道:今日新婚之日,白梵天王主众神下凡来聚会;龙王携领众龙神来贺喜;地上赞神亦来恭贺新喜。今日天上耀吉星,地上出现良辰瑞相,半空和风四起。………新郎似仙子,新娘似仙女,一对相配的男女结了良缘,犹如一对明亮的星星闪耀于世;今日在座的佳宾,右排犹如日照大地,左排好似月照夜空,下首散座的宾客,就象繁星点缀空际。叔伯兄弟相聚,犹如沟内的雪山。母姨姊妹相聚、犹如沟外的碧湖。儿孙们相聚犹如草坪上的鲜花怒放。总起来说,上排犹如雄狮昂首,中排好似珍珠串,下排宛如孔雀觅食,门边的人群,犹如欢乐的黄鸭戏碧湖。[4]

  道吉祥者道完就进行婚礼的开场白,把整个参加婚礼的场面描绘一翻后,手持洁白哈达,首先面对佛龛念诵一段赞颂词后,将哈达献在佛龛前面。接着手持哈达,道房屋祝词:[5]

  请听我道祝词:

  四面墙体永固,

  端端直立如马;

  柱座坚固不动,

  是于狗年铺垫,

  静静躺卧似犬;

  柱子坚牢不倾,

  是于牛年立就,

  挺挺直立若牛;

  斗拱牢牢不变,

  是于鸡年筑成,

  悠悠盘旋如禽;

  房梁坚实不倚,

  是于蛇年搭成,

  条条秀纹如蛇;

  椽子不朽坚硬,

  是于虎年排就,

  斑斑花纹似虎;

  项木稳固不动,

  是于兔年铺排,

  微微笑颜如兔;

  门宇紧凑不松,

  是于龙年雕筑,

  稳稳飞腾似龙;

  门闩不腐耐使,

  是于鼠年安装,

  飘飘伶俐如鼠;

  梯子稳固可靠,

  是于猴年修好,

  牢牢不坠似猴;

  顶泥黏结硬实,

  是于羊年夯打,

  密而不散如毛。

  道罢,将哈达系门楣。接着又拿起一条哈达道柱子祝词:

  此柱迎自东洛隅,

  富于祥瑞又园满。

  柱座无价系宝石,

  长短斗拱与梁座,

  莲花累帙与椽木,

  犹似花木枝叶茂。

  今昔依旧永昌盛,

  柱是黄金梁为玉。

  斗拱形似珊瑚塔,

  绘有金刚长寿图,

  我祈佛业兴又隆。

  哈达长得要拖地,

  一头敛起一头坠,

  蜷于柱根如绵羊。

  酒女益绰拉牡哟,

  当心玉足被缠倒。

  说毕,将哈达献于柱面。接着道“切玛”祝词:

  请听我来道祝词:

  “切玛”置于方桌上,

  立在座首表吉庆。

  酥油彩花擎日月,

  五色麦穗现秋色,

  看似孔雀开彩屏,

  风调雨粮满仓。

  四面棱角招福运。

  斗内麦子兆吉祥,

  象征万事遂心愿。

  斗中“切玛”如雪峰,

  四边粘花似雄狮,

  在此吉庆欢乐日,

  恭祈安康且吉祥。

  道毕将哈达献于“切玛”斗上。接着面对新郎祝词:

  愿得吉祥与安乐!

  五行积成须弥山,

  四洲之首赡部洲,

  赡洲中心金刚座,

  妙法之源古天竺。

  牛羊王国圣雪域,

  吾将叩拜诸佳境,

  地之精粹布达拉,

  历代法王佛子主。

  三大古寺黄金座,

  传来訇訇诵经声,

  坐床盛况荡四海,

  五将叩拜贵顶珠。

  请听我来道祝词:

  新郎头脑似弓形,

  心地耿直如箭头,

  品行端正胜高山,

  胸怀宽阔似大海,

  见多识广比苍穹,

  心灵纯洁象江河。

  新郎右臂腋窝下,

  有尊天生凡天像,

  世间罕见他人无,

  为使婚礼喜又欢。

  愿献汉地白哈达,

  此由公主福运织,

  光泽光丽又柔软,

  纵是日月亦失色。

  要说花纹美不美?

  八幅瑞相竞折腰。

  挥向上空耀天界,

  众神欢喜人畜旺;

  挥向下界耀龙宫,

  龙王惬心雨水足;

  挥向人间耀王宫;

  四柱八梁显风彩。

  震慑魔胆众生乐,

  献给新郎壮威风。

  杀向外寇猛如虎,

  对待亲人憨似猫,

  胜不骄来败不馁,

  仿若再世格萨尔,

  将此哈达献与你,

  祈愿吉祥又美满。

  道罢祝词,随即将哈达献给新郎,紧接着面对新娘道祝词:

  令尊之女贵胜缘,

  令堂所生空行母。

  满头秀发赛瀑布,

  白齿红唇如莲花,

  婷婷玉立似青竹,

  端端而坐如幕室,

  迈开一步值百马,

  踅回一步值百牛。

  新娘左臂腋窝下,

  有尊天生绿度母,

  世间罕见她人无,

  为使婚礼喜又欢。

  愿献汉地白哈达,

  此由公主福运织,

  光亮洁白花又美,

  要说哈达洁白否?

  皑皑雪山竟低首。

  要说花纹美不美?

  八幅瑞相亦失色。

  挥向上空耀天界,

  众神欢喜人畜旺;

  挥向下界耀龙宫,

  龙王惬心财源畅;

  挥向人间耀王宫,

  四柱八梁显风彩。

  震慑妖胆众生乐,

  献给新娘身心爽。

  生出三位神公子,

  承袭父业续香火。

  生出二位龙之女,

  繁衍世系把家持。

  特此哈达献与你,

  祈愿吉祥又美满。

  道完,把手中的哈达献给新娘。之后依旧手持哈达给新郎新娘父亲道祝词:

  令尊宛若须弥山,

  水草丰美野畜多,

  永世岿然而不坍,

  祈望吉祥又圆满。

  道毕,将哈达献与新郎父亲。尔后给新郎新娘母亲道祝词:

  令堂好似雍措湖,

  盈满圣水鱼龙繁,

  狂飙肆虐不惧怕,

  祈望吉祥又圆满。[6]

  这一切进行完毕后,来宾开始向新婚夫妇及其父母、娶方家其它成员和迎亲者赠送礼品。所赠送的礼品根据各家的条件而有所差别,但一般赠送的有酒(一般不少于三坛)、酥油(二至五坨)、砖茶(二至三块)、一整羊肉(羊腔内装1—2斤羊毛)、一袋小麦(80至100斤)、礼金,以及给主人家每人一件衣服或衣料,并且要给佛龛、新郎、新娘、双方家人、迎亲送新者、房柱、酒坛子等献哈达。赠送仪式有的一天搞完,有的则分几天才搞完。婚礼时间长短,视情况而定,有的进行三天,也有的五至七天,还有的要热闹十天。

  在婚礼结束前,新娘不能随意回娘家。即便离娘家只有数步之遥,也不可贸然迈出婆家门而回娘家。待婚礼结束后过一段时间,才能与丈夫、公公等一道回娘家,人们管这叫做回门。回门并不举行什么仪式,但要用几天时间摆宴饮酒。行酒规矩与婚礼相同,但较之婚礼宽松,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也无需道祝词、送礼品,近似于逢年过节时亲人相聚团圆。所不同的是要把在新娘出嫁时前来赠礼送行的女方家亲友、邻里、乡亲都请来做客。

  有的地方无回门这一礼俗,而是过一段时间后娘家带一套衣服,前去探望,这一套衣服是专门给从娘家嫁走的新郎或新娘做的,同时还给家里的其它成员带相应的礼物。

  第四节 丧葬礼仪

  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丧葬礼俗,丧葬仪式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藏民族信仰佛教,因而信奉前世、今世、来世的轮回观念。因此,藏族的葬礼渗透了佛教的理论,葬礼既是对亡灵的超度,更是为来世的投胎积福结缘,是生与死之间的关键一环。

  封建农奴制时期普通村民有条件操办葬礼的寥寥无几。以江孜班觉伦布村为例,该村中几个大差巴户家中有人去世时,也许可以办点丧葬佛事,而朗生去世很难搞个象样的仪式。有的单身朗生死去后,其家里无法支付后事费用,只好由几个朗生拼凑一点东西,办理其后事。朗生家中亡人,每逢七日祭祖,能用清油点几盏供灯,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大概50%的朗生户,为已故家人绘有超度像,但大多数都是纸质的,并且很小。

  “十年浩劫”中,由于宗教遭受严重摧毁,传统的葬礼习俗也随之取缔。当时家中亡人,不能搞任何形式的法事,尸体也不允许久留。有的农户偷偷地点几盏蜡烛,替代供灯,也算是告慰亡灵。每七日的祭祖、每月的祭祀、周年的祭祖等全部取消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项宗教活动的恢复,丧葬等与各种民俗有关佛事仪式也渐渐恢复。特别是近几年来,群众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丧葬佛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西藏的葬礼礼仪比较复杂。人死之后,首先要把尸体蜷曲起来,头夹到两膝之间,像母腹中的胎儿形状,用麻绳和为死者特备白藏毯把尸体裹住,放在屋内一角,用白布围上,并用土坯做垫,忌用床或其它东西做垫。根据卜卦得出的出殡的具体时间,一般情况下停尸三、五天后才能出殡。村内一得知某家有人去世,每家派一人带一壶酒前去吊唁。停尸期间,天天请僧人或还俗者念经做法事,超度亡者灵魂。有条件者还要为死者点上100多盏供灯,叫“百供”。

  人死了,这家门口吊挂一个红色的陶罐,罐口用羊毛或白哈达围上,罐子里放有三荤(血、肉、脂)和三素(乳、酪、酥)的糌粑火烟,并每天加进一些。这些东西寓意为供给死者灵魂享用。在江孜有的农村,人死后,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唱歌跳舞。在办丧事期间,死者亲属及邻居,不办喜事,不歌舞娱乐,四邻同哀。

  藏族的葬俗有很多种,有天葬、水葬、土葬、崖葬、塔葬等,形成这一风格的原因,除了传统文化多元性影响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是受地理环境影响。在众多葬俗中,西藏最普遍的实行的是天葬。江孜地区也以天葬为主。

  出殡的时间是根据家中成员的属相进行打卦后决定。其打卦方法和婚礼迎送时间的打卦方法基本相同。

  出殡的前一天,村中每家带“嘎美准达”即一条哈达、一把藏香、一盏供灯及表示慰问的钱,前来为死者送行。此时“吉度”户除带上上述物品外还带上糌粑、奶渣、菜叶、牛油等熬“吐巴”的佐料。出殡一般很早,先是由一僧人引路,由死者后代把尸体背到门口,再由“吉度”户及亲朋好友手拿藏香,一直送到离家较远的路口。当尸体背起时,后面有一个算好属相后选择的人,扫好停尸的地方,并把扫把、垫尸的土坯等放在篓子里紧跟尸体后面,走到十字路口,扔在路口当中。家人不去天葬场,由一二个好友去葬场监督。同时带上钱和糌粑、酥油、茶、熟肉等食品,尸体送到天葬场之后,先要请背尸人和天葬师喝酥油茶,吃东西,之后才正式开始。关于这种做法,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即《朗莎姑娘的故事》。

  《朗莎姑娘的故事》是发生在江孜的流行很广的民间故事,在西藏可谓家喻户晓。朗莎十五岁时被迫嫁给江孜日朗头人扎青的儿子扎巴桑珠。这家人权大势大,经常以各种原因殴打朗莎,有一次竟把她打死了。送到天葬台那天,天葬师助手问老天葬师先是吃东西还是干活。老天葬师说先吃东西。没想到他们吃饭时,朗莎姑娘复活了。原因是她的阳数末终,阎王又叫她还阳。从此尸体送到天葬台以后天葬师和他的助手们就先吃点东西再干活。

  天葬台一般是一个大石块或石堆,尸体放上之后,天葬师就在旁边烧起松柏香草,上面撒上三荤三素糌粑,青烟袅袅升起。待天葬师叫唤一声,四周栖息的秃鹫就冲了下来,天葬师把切好的肉块和捣碎的骨团喂给秃鹫吃,且一定要让它吃干净。

  天葬结束之后,天葬师要到附近有水的地方洗脸洗手,再吃点东西,然后各自回家,陪同送葬人均不能回死者家中,带到天葬台的剩余食品也不带入家中。

  天葬这一独具特色的葬礼,何时起在藏区流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藏族天葬的起源发端于古代历史上的“天赤七王”时期(约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且与苯教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的认为,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七世纪以后。还有人认为,天葬是公元十三世纪初由直贡噶举派所立。不管它是何时起源,至今仍然能够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佛教的思想影响,而且与佛家的“灵魂不灭”、“舍身饲虎”等思想的有直接的关系。藏传佛教中的轮回转生等观念,都离不开“灵魂不灭”这一核心思想。藏族对于死后的躯体的关心远远不及对于人的灵魂的重视,注重灵魂的去向,而不留恋死后的躯体,相信人死后灵魂将不附体,灵魂离开其躯体去寻求新的躯体。既然灵魂不附体,其躯体就是一个无生物,像土、像石头。因此藏族认为留恋这样一个无生物,还不如以“舍身饲虎”精神去喂那些饥饿的鹫鹰,一来可以喂饱它们,二来它们吃饱之后不会去伤害其它小生命,此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虽然天葬在当今世人眼中是一种不太习惯的葬俗,但天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成为“使人与自然处于协调发展的一种生存方式。当中国内地尤其在农村,连年建造坟墓,使其耕地面积锐减,正面临土地危机之时,藏族人由于推行天葬而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担忧。从这个角度看,藏族天葬思想中充溢着对自然的一种奉献或爱护精神”。[7]此外天葬对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关专家认为:“藏民族有了天葬习俗,这对实地观察人体组织结构带来了方便。公元八世纪初吐蕃王室侍医比吉·赞巴希拉编绘有《尸体部分》及《活体及尸体测量》各一书。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著名藏医学家玉妥·云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中,就有人体胚胎发育中必须经过的鱼、龟、猪期三个阶段的生动描述。同时指出:‘……胎儿发育其因脐带上,子宫左右两脉通脐带’(《四部医典》19页)。这种见解在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是没有的,也比意大利医学家Columbus提出的‘胎儿由纯净完美的血液通过脐静脉营养’的观点早八百年。可见,藏医在胚胎学领域里,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四部医典》记载:‘三木赛如月——宝库’、‘三木赛脉结瘿似瘤’。《蓝琉璃》(桑杰加措著)亦载:‘女性的子宫与三木赛上下相连,位于第十三腰椎处’。《月王药珍》里说:‘三木赛为盛器,性之种子生,位于宫上端’。三木赛即为现代医学的卵巢。公元十三世纪,萨迦王朝名医昌狄·班旦措吉又编写有《解剖明灯》。如果没有人体解剖结构的细致观察,是不可能有这些科学的描述和著作的。无疑天葬习俗活动给藏医学家、解剖学家提供了实地观察的场所。许多藏医著作,如《医学理论十八品》(玉妥·云丹贡布著)、《续论》(香巴·柔丹钦布著)、《千万舍俐》(苏卡儿·娘尼多结著)、《祖先言教》(苏卡儿·洛追嘉措著)、《集要》(止贡著)、《蓝毗达及其配方》(第司·桑杰加措著)等,除与藏医学家有丰富的医疗实践活动外,尚与藏医学家勇敢地拿起解剖刀获得人体解剖知识有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向里,由于西藏出于宗教的统治和影响,认为心脏的位置在胸腔正中,心尖朝上。1704年,藏医师兼民族绘画家洛扎·旦增诺布在天葬台亲自观察了一些尸体解剖之后,一反正统的宗教观念,冲破宗教思想的传统束缚,在绘制的七十九幅彩色《四部医典系列挂图》中,正确地把心脏绘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左下。绘制医学彩色挂图,准确表达心脏解剖位置,这不仅在我国是首创,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亦为之罕见,也为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8]

  丧葬与祭祀是有连带关系的。在西藏,家中有人去世后,每满七天请人念一次经,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共念七次经。因为佛教理论认为,人死后细微的五蕴身化为中阴身,中阴身的寿命一般是三至七天,最长的也超不过四十九天,就会投生,或投生人生之道,或投身动物界和苦特重地狱生命等,因死者的业力而定。因此传统上把四十九天分为七个期,每期七日。其中第四个和第七个七期较为隆重。第四个七期请四至五名僧人举行一次火供仪式,意在催促亡灵早日投胎受生。第七个七期,一般请四名僧人做会供法事,做会供物“措”,当天死者家属洗脸梳头,祭一次屋顶神,并换屋顶经幡。还为亡者根据打卦结果做超度像。超度像的质量根据家中经济条件而定,有镀金铜像、有泥塑像、有唐卡、也有纸质的画像。这一天所有“吉度”户带肉、酥油、茶、酒等参加七期法事。第四期和第七期还要进行一次“百供”。有时死者的兄弟姐妹或子女在死者家中或在寺庙举行“百供”仪式。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人死后每满月,举行一次满月祭祖,此时只请一人念经。死后满一周年时,每家要举行一次周年祭祖,此时家中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所有“吉度”户都要带着哈达、茶、酒、肉、酥油、钱等前来作客,主人备饭菜招待客人,感谢他们一年来的帮助。总之,人死后在一年内要举行近20次的法事,需请近30人次的做法事者。其开销大小,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旧时藏族妇女头饰、贵族妇女所戴缀以珍珠,一般则用珊瑚、松耳石制成。巴珠有三、四种,后藏妇女所戴即巴隆和基古两种。

  [2]班丹:《岗巴婚俗拾零》,《西藏民俗》1995年第2期,第55—56页。

  [3]班丹:《岗巴婚俗拾零》,《西藏民俗》1995年第2期,第56页。

  [4]参见嘉措顿珠:“娶新娘 道吉祥”一文,《西藏民俗》1994年第2期,第40页。

  [5]参见班丹:《岗巴婚俗拾零》,《西藏民俗》1995年第4期第56—58页。

  [6]有关婚礼的祝词,并非约定俗成。本文中引用的是以实地调查笔记、达瓦次仁的《江孜地区婚俗》(藏文)、班丹《岗巴婚俗拾零》等为主要依据。

  [7]尕藏加:“天葬思想探微”一文,《西藏民俗》1997年第1期,第20页。

  [8]参见温志大:“天葬习俗与医学科学的发展”一文,《西藏民俗》1997年第1期,第18页。

 


合作机构
济南培训中心 安徽司仪管理中心 成都培训中心 草石轩实用书写 佛山培训中心 南宁形象培训中心 宿迁培训中心 南京培训中心 长春培训中心
昆明培训中心 浙江管理中心 徐州培训中心 呼和浩特培训中心 汕头培训中心 岳阳培训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 专业人才教育工作 师资培训博客 师资培训微博 中国文明网 新华网 凤凰网 素质网
 
版权所有:礼仪专业人才培训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alscm.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3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