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礼仪专业人才 促进礼仪文明发展
网站
首页
资讯
资讯  | 政策
通知  | 培训
礼仪
商务  | 服务
政务  | 社交
素质
素质  | 能力
技能  | 职业
修养
道德  | 文化
行为  | 形象
形象
品味  | 款式
材质  | 场合
教育
开班  | 感言
交流  | 各地
师资
师资  | 专家
礼仪  | 项目
服务
培训  | 参训
表格  | 报名
咨询
联系  | 关于
免责  | 在线
通知公告: ·实用书写等级考试报名启动 ·礼赢商运 共创未来---全国第二期商务礼仪讲师孵化营(成都站)圆满结业 ·全国礼仪师资班(成都特训班)成功举办! ·全国第96期礼仪师资班北京成功举办! ·全国第95期礼仪师资班北京成功举办! 快速通道:  专家委员证书查询
快速搜索
礼仪 当前位置:礼仪专业人才培训网 
商务礼仪
服务礼仪
政务礼仪
社交礼仪
民族礼仪
军事礼仪
宗教礼仪 >>
宾礼(接待/展示)
 
 

  宗教礼仪  ■

感恩祭的演变

来源:  作者:  


序  言

       梵二文献中说:“慈母教会,为使基督信徒在礼仪中确能获得丰富的恩宠,切愿设法对礼仪做一全盘的整顿。原来礼仪含有不能改变的成分,那是由天主所建立的;但也有可变的成分,那是可以随时代而改变的,而且如有不甚符合礼仪本质的成分混入其中,或者不能适应时代,则更必须加以修改……”(《礼仪宪章》21)。当《礼仪宪章》中再三提到“重整”、“修改”时,不少人为之大吃一惊。理由是四百年来,罗马礼仪一直没有改变过,至少没有正式的整顿过。特利腾大公会议把规矩统一,把神职人员与信友的范围清楚划分,坚持礼仪中用拉丁文等,并下令不准改变。但时过境迁,梵二决心打破这四百年的僵局:使天主子民能从礼仪的活泉中汲取神恩----依教会的传统和时代的需要“重整”和“修改”礼仪。由此可见,教会的礼仪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作为与普世教会共融的中国教会也要紧随其后,进行一番礼仪的重整与修改,使中国教会的礼仪有所发展。

教会礼仪的演变

      教会礼仪是不断演变不断发展的,可能在某一阶段发展地快一点,在某一阶段发展地缓慢一点,总之,它是不断发展的。下面我们就以感恩祭礼仪的演变为例,来看一看教会礼仪的发展。

基督的晚餐

        基督在最后晚餐中拿起面饼,感谢赞颂了父,然后将面饼擘开,交给他的门徒。(参阅:路22:19)。于是透过举行这同一行动,基督十字架祭献与救恩,便实现和延续于教会的生活里。正如圣保禄所了解的:“我们每次吃这饼,饮这杯,就是宣告主的死亡,直到他的再来。”(格前11:26)。而且圣保禄再三叮咛我们要献上我们的身体作为生活,圣洁和悦乐天主的祭献,这才是合理的敬礼(参阅:罗12:1)。事实上,饼和酒本身也都结合了天主的恩赐,与人努力耕耘的成果;也再次肯定:是基督的祭献,同时也是我们生活的祭献。然而在教会的不同环境中,就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去举行这同样的事实。就是拿起这生活的饼,“感谢”了父所赐的一切,特别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和救恩,然后“擘开”、“交给”我们,使我们藉吃,喝这生命之粮,而生活在基督之中,成为救恩的延续者和实现者。

一至三世纪简明而生活化的礼仪

        大约一至二世纪之间,在犹太背景下的教会,便有一个进餐经文,虽然我们不清楚这是否就是圣体圣事的举行,但至少这是一个怀着感恩之心所进的餐。这些经文,也可帮助我们了解饼酒的感谢和生活信仰的生活相互关系。

详细经文:

《十二宗徒训诲录》(Didache约50-70年)

      “关于感谢,当这样地祝谢:先拿起杯来说:‘我们的父,我们感谢你,为了你仆人达味的圣葡萄树之故,它是藉着你仆人耶稣向我们表明了的;愿光荣归于你,直到永远。’再为参与擘饼的人说:‘…这所擘的饼,当初是麦子,曾撒满山冈,而后团合成一个,同样,但愿你的教会也从地极聚合起来,进入你的国,因为荣耀权柄藉着耶稣基督归于你,直到永远。’除了奉主的名受过洗的人外,无论什么人,都不许领受这感恩。因为关于这事,主曾说过:‘不要把圣物给狗’(玛:7:6)”(参阅《十二宗徒训诲录》第九章)。

       “你们吃饱之后,应这样感谢说:‘圣父啊!我们感谢你,因为你赐你的圣名住在我们心里,并且因为将知识信心与永生,藉着你仆人耶稣向我们表明;愿荣耀归于你,直到永远。全能的主啊!你为了你圣名之故,创造了万有,将饮食赐给世人,使他们享受、感谢你。但对于我们,你藉着你的仆人耶稣,赐予我们得到属灵的饮食,藉此而得到永生……’”(参阅《十二宗徒训诲录》第十章)

圣犹斯定的《第一护教书》(ApologyI)

        公元150年,罗马的犹斯定在他的《第一护教书》中清晰地记录了当时的弥撒过程,也是现存最早的弥撒礼仪记录。他这样说:“在那叫日曜日(星期日)一天,大家从市镇、乡间赶来集会庆祝。依照时间的多少,读宗徒和先知的记述。读完后,主礼人讲话劝勉听众依照这些嘉言生活。然后大家起立祈祷,就如上面写的一样。接着把饼和已加了水的酒撒上,主礼按自己的力量献上祈祷和感谢。大家应答‘啊们’。以后是把这些祝谢过的物品分给在场的人,一部分由执事带给不在场的。同时那些生活充裕的,作自由捐献;收集到的,交由主礼处置,以救助孤儿和寡妇。”(《第一护教书》67章)。

        在这段记载中,我们很清楚见到当时的主日聚会,简洁地包括宣读圣言和举行主的祭餐两部分。圣言部分包括读先知和宗徒的记述(包括福音),然后讲道,作为圣言生活的提示,跟着就是信友祷词,既在圣言的启示下,以基督的眼光去展望世界和自己,并且虔诚地向主祈祷,作为圣言生活的先声和决志。接着便是举行主的祭餐:信友“拿出”饼酒(即他们生活的标记)。主礼献上祈祷和感谢,这些饼酒在正个感恩过程中,显示并实现基督在十字架的祭献--他为我们所交付的体及倾流的血,使我们透过吃喝这饼酒,而承受他的救恩,且改变我们,使我们能在他内成为生活的祭品。所以感恩之后,就是(擘饼)分领这祝谢了的食物。这分享的本身,肯定我们彼此已成为基督的身体,互为手足。基督在晚餐中的行动--拿起、感谢、擘开交给,不断施行和实现在教会当中,不单是擘饼分杯的方式,也是十字架祭献的实现和分享,也同时是我们在基督内将自己奉献作为生活的祭品的具体实现。

         这个公元150年的弥撒程序,清晰而简洁,不单生活化,而且更构成了基督徒的生活内容和方式。

希玻律的《宗徒传承》:

         在公元215年希玻律的《宗徒传承》中,记载了同样简明而生活化的弥撒礼仪,且记载了现存最早笔录的感恩经,而这感恩经中也强调了圣体圣事的效果之一,就是我们能团结在基督内成为一个赞颂之祭。

四至八世纪宫廷的礼仪

         在公元313年之后,清楚、简洁及生活化的礼仪因为教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会的领导人----主教或神父,都成了社会阶层中受尊敬的人,如:公元318年由主教去处理信友间的诉讼等,同时也给了主教们“显贵”的地位和名衔,于是一般用来尊敬“权贵”的仪式(宫廷礼)也都进入了教会;再如:香和蜡烛,昔日是用来尊敬皇帝的(因为以往皇帝自命有“神”的性质),今日却被引进到教会的礼仪中来尊敬主教、神父;又如:执事亲吻主教的双足,犹如亲吻王者诸侯。于是教会礼仪日趋繁杂,其中多是宫廷的礼仪和官僚的场面。不过礼仪语言方面,却顺应拉丁语信众日增,而教宗达玛苏(366--384)时,便从希腊文改为群众日用的拉丁语。

         从7--9世纪的《罗马第一礼典》(Ordo Romanus Primus)中可以看到这段宫廷化的礼仪转变。当时(复活主日)教宗(罗马主教)由执事和显贵陪伴,从拉特朗圣殿游行到圣母雪地殿去举行弥撒。抵达后以香相迎,到祭衣房穿祭衣,然后再由香和七支蜡烛引路游行进堂。在唱进台咏之后,即唱“上主求你垂怜”和“光荣颂”。其实,所谓的“上主求你垂怜”就是公元150年与215年所记载的“信友祷文”退化后的遗迹。本来“信友祷文”是在讲道之后颂念的,后来因为隆重的罗马礼信友祷文过分冗长,于是改用了东方礼的祷文方式,即在宣读每个意向后,答唱“上主求你垂怜”。但到了大额我略教宗时,因为宫廷式教会礼仪过分冗长,于是就将这祷文放在弥撒开始进堂时唱,而且在平日弥撒时取消了意向的部分,所以只唱出答句“上主求你垂怜”和“基督求你垂怜。”于是信友祷文在弥撒中,渐渐销声匿迹,只留下退化后的答句“上主求你垂怜”。

         至于圣道礼方面,本来公元150年的记录载有宣读先知和宗徒的记述,但在这《罗马第一礼典》中,只有一篇读经和福音。读福音前,执事亲吻主教双足;读福音时,有香烛相伴,在福音后已没有讲道,也没有“信友祷文”,立即便是“奉献”部分了。

         在“奉献”的程序中,仍保持着相当热烈的气氛,教宗和执事到信友群中接受礼品,然后在祭台上准备,接着是“感恩经”,在“感恩经”之后加插了“天主经”。天主经之后,把上次圣祭留下的圣体放入圣爵,然后按身份高低祝平安,跟着是擘饼,同时唱“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因为当时用的饼是实实在在的饼,所以司铎们也协助一同擘饼。接着是送圣体和圣血,信友们领圣体圣血,最后以“领主后经”结束弥撒。“遣散”群众之后,主教离开圣堂时,又由七支蜡烛引路回到祭衣房,沿途降福信友。

         这一礼典,表现了当时教会礼仪已充满了豪华和繁杂的宫廷礼节;反之圣道礼部分则渐见式微。这礼典可说是教会礼仪宫廷时代的结晶。堂皇的礼节虽有华丽的外表,但因此而遮盖了圣言,失去了讲道和信友祷文,又使亲切的团体变得拘束生疏,造成得不赏失的结果。    

中世纪混乱而无知的礼仪

          最可惜的是到了第八世纪,教会礼仪每况愈下。查理大帝将罗马教宗礼仪强行于日尔曼及法兰克的版图。事实上,当时的日尔曼人民并不是拉丁民族,而他们的日常用语也并不是拉丁语,因此,一般民众对拉丁文的罗马礼只知其然,而不只其所以然,也当然不明白礼仪中经文的内容。所以,惟有对可见而繁杂的动作加以附会的解释,例如:“洗手”解作“比拉多洗手”;“上祭台”解作“耶稣上加尔瓦略山”等等。同时也增添了更多仪式来阐明那些他们不明白的经文内容。于是礼仪变得更复杂,更神秘莫测了。同时在加上哪个时代罪恶感极重的背景,于是主礼逐渐在弥撒礼仪中加插了私人的悔罪祈祷。如:在准备进堂时,在台下加念圣咏42首外,又加念悔罪经等;同时在献礼时,也加上许多主礼私人的祈祷。虽然私人经文越加越多,但是信众的参与反而越来越少;因为信众越来越不明白繁杂的拉丁礼仪了。如:献礼时,主礼再不到信众中收集礼品,而只是由辅祭和司铎私下准备;祭饼也渐渐改用无酵的小圆块,而不再是名副其实的面饼。不懂拉丁文的一般信众已不能对答繁杂的拉丁经文,而只由神职、辅祭、修道人等包办垄断。信众对礼仪内容越来越无知,又因为受到附会的神秘解释的影响,主礼已渐渐地习惯低声念经文,也习惯于背向信友献祭,祭台也退移到面对墙壁。这样,信众就完全地被隔离在祭台圣所之外。到此,团体礼仪已完全解体了。虽然这复杂化了的弥撒礼仪在第十世纪之后传回罗马,但已经面目全非,积习难返了。

十六世纪礼规主义式的礼仪

        这种复杂化的弥撒方式也引起了很多问题,因为不明白的附会解释,发展成很不正确的要理讲解,于是产生了不少魔术性的观念,粗劣的“临在”说,买卖弥撒和赎罪等陋习,增加了信众的怕情,使信众因罪恶感过重而不能领圣体。于是教会在1215年规定信友办告解,领圣体至少每年一次。这时期可说是礼仪的无知时期的高峰,这礼仪的混乱和无知时代一直延至特利腾大公会议开始获得整顿。

         特利腾大公会议为使礼仪不再混乱,便决定要“整顿礼仪”。在1570年出版了《罗马弥撒经书》,此经书规定:凡不够二百年礼仪传统的地方,都要采用它。目的是为有效地去整顿和统一当时混乱的弥撒礼仪。此经书的所有礼节和经文,都有详细的规定,任何人都不能更改,如:举手祈祷时“与两肩齐”等。事实上,此经书成功地以严格的礼规统一整顿了教会的弥撒礼仪。但可惜,另一方面也成功地使礼仪干涩和僵化了。主礼只需按弥撒书的礼规,念完所有的经文,就算有效地举行了弥撒。一般信众根本不明白拉丁经文和礼节,于是只可以是守诫命地、被动地“望”和“听”弥撒。这可说是神职垄断礼仪及“礼规主义”的全盛时期。

         在僵化了的礼仪情况下,信众为了表达他们的宗教情操,于是便有一些类似弥撒规程的私人热心经文去帮助他们“望”弥撒,并在礼仪之外举行更多的热心敬礼,又为祭台加上了很多灿烂的装饰,如:鲜花、蜡烛等;并且加上了美妙的音乐背景,如:几声部的拉丁圣乐,于是弥撒便成了一个有仪式的音乐圣剧。

梵二大公会议溯本归源的礼仪

        20世纪初期,教会已传到不同文化的亚非洲地方,1570年的拉丁文《罗马弥撒经书》已明显地不适用了。而且这样的弥撒礼仪,只是神职独揽,信众得益甚少。所以,在欧洲早于19世纪末产生了“礼仪运动”,而这运动的高峰和成果,就促成了梵二大公会议的礼仪更新,1963年12月4日颁布了《礼仪宪章》。这宪章开宗明义说明:“礼仪”是天主藉着基督在时空中实现他的救世工程,即基督亲自临在于圣言和圣事,也在团体的服务和祈祷中实现他的救世工程。所以,为帮助信众有意识地主动地和实际地参与并得到实益,教会决议重整礼仪。首先是明确地指出礼仪是团体的行动,无论是神职还是教友,都应各按其位,担任完整的职务,同时圣言的宣读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甚至礼仪中的动作,标记和祷文也取材于圣言,所以,整顿礼仪必须:一、使礼节变的庄重,简单,明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适合信友的理解能力;二、采用本地方言举行礼仪,特别是圣言的宣讲;三、每个地方教会可按其需要和情况推行礼仪的本地化。为具体改革弥撒礼仪,《礼仪宪章》更进一步清楚指明,弥撒不单只是十字架的祭献,也是基督的圣宴;信友们不是毫不相干的呆板的观众,他们不仅由司铎之手奉献祭品,而且也要一齐参与奉献,并学习自我奉献。所以,要略去弥撒礼仪中历代所加的重复或无用的礼节,又要斟酌时宜和需要,而且要更丰富地应用圣言,恢复读经后的讲道和信友祷文等。

梵二以后,新的弥撒经书也出版了。这本1970年的弥撒经书,除了仪式上的精简外,也重整了所有经文。而且也对选经有新的安排:主日选读三篇圣经(包括一篇旧约),以三年作一循环。而平日的读经,则以两年为一循环,于是使整本圣经的百分之九十在弥撒中宣读了。同时也恢复了讲道、信友祷文及奉献的部分。事实上,这本弥撒经书也在各地方教会以不同的本地话举行,和作出本地化的适应。今日的“弥撒礼仪”可以说已改正了自公元9世纪以来,以拉丁语在不是拉丁语国家举行礼仪的陋习,也改变了自1570年以来僵化了的“圣职垄断及礼规主义”的弥撒礼仪。理论上今日的弥撒礼仪,已经非常简洁,明白,清楚地表明了“圣言”和“圣事”在我们当中的运作。

梵二对礼仪方面的改革,在教会内部可说是创新。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但是,教会的改革也是复古---恢复基督时代的精神。

礼仪改革在中国教会的实施

    梵二大公会议的《礼仪宪章》是礼仪改革的蓝图,此文件于1963年12月4日公布,至今已经有近四十年了。礼仪改革的春风藉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港台教会也进入到我国大陆教会中来。总起来说,中国教会的礼仪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关于礼书的编订工作

 

    梵二礼仪的改革不只局限于感恩祭,而是全面的改革。《礼仪宪章》首先指出改革的必要、原则与办法(第一章);然后又指出改革的范围,包括感恩祭、其他圣事及圣仪、日课等(第二---五章);最后对圣乐应如何配合礼仪改革也制定了应守的原则。新礼书的编订是礼仪改革实施的第一步,编订工作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梵二以后许可用本国语言举行礼仪,因而新礼书的翻译与编印也成为各国主教团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中国主教团在这一方面并没有费多大力气,因为我们用的都是港台教会翻译的礼仪经书,如:弥撒经书、圣事礼书、日课书等。虽然礼书已经翻译为中文,为我们大陆教会所使用,但其中的语句港台味太浓,而且有的语法与我们大陆的语法有点儿不同,从而使我们大陆人读起来有点儿不顺口。尤其是竖式排版的繁体字礼书,这样对大陆青年读经更有困难。所以希望我们中国教会的有关人员能编订出更符合中国大陆教会口味的礼书,这才是真正的礼仪本地化。当然,可以理解,礼书的编订不但要求信、达、雅,而且还要适于高声朗读,所以编订礼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也希望教会当局能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关于礼仪本地化的工作

 

按照《礼仪宪章》(37—40)的指示,教会新订的礼仪可就各地区、各民族的天赋与文化做必要的适应。使礼仪具有当地的色彩,符合不同民族的需要。由于我们天主教受欧洲文化和礼俗的影响较深,传入中国后,中国教友认为教会的礼仪不能加入中国的礼俗,若教会礼仪中加入中国的礼俗,就同中国外教人的迷信没有分别了,所以礼仪本地化在中国大陆教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于感恩祭的本地化,主要原则是尽量保持现行弥撒的基本结构和经文,对某些不合乎我国文化或表达方式的礼规仪式予以修订。如:对祭台、礼书的亲吻礼改为深鞠躬,大陆教友可以接受。但如果照搬台湾礼仪改革后的礼规:向祭台献香时改为中国民间的献线香,这恐怕大陆教友接受不了。此外,为使某些民间庆节基督化,台湾主教团礼仪委员会曾编写了专用的弥撒经文。但有些在大陆教会能实行,有些则不能实行,如:春节弥撒,大部分教友都能接受,但重阳节弥撒,接受的教友可能不多。对于其他圣仪,如:春节祭祖,接受的教友不是太多,但我们正在推行之中。

“圣乐是隆重礼仪的必要或组成要素”(《礼仪宪章》112)。由此可见,教会对圣乐的重视。教会虽强调“额我略曲”在礼仪中的优先地位,但已经允许采用其他类型的音乐,只要符合礼仪精神即可。台湾出版了《轻歌赞主荣》,香港出版了《颂恩》(上、下),其中的歌曲、弥撒曲大部分是由中国人自己谱曲编写的,大陆教会可以使用。但在大陆教会,尤其近年来,有许多所谓的“作曲者”胡乱套用社会的流行曲,配上教会的词,就成了所谓的“圣乐”。从而使许多老年教友对这新“圣歌”,甚至对礼仪改革大感厌烦。这是我们大陆教会的一大弊病,还希望教会当局有关人员尽快制止此现象,以归还圣乐的神圣之面貌,并能出版一本较标准、较高雅、较规范的弥撒歌本。

总之,我们中国教会的礼仪改革工作,走在港台教会的后面。但并不是说,我们大陆教会的礼仪改革就按照港台的路走,而是说,在礼仪改革的路上要取其精华,并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这样才能使礼仪改革顺利进行。

 

新礼仪实行后出现的问题及以后应做的工作

 

    教会礼仪的改革不是礼书的翻译与编订,而是实际地举行新礼仪。举行新礼仪不是背书式的诵念礼仪经文,而是“有意识地、积极地、实在地参与”(《礼仪宪章》11)。这样才能达到礼仪革新的目的:使信友在礼仪中获取最大的神益,在基督内得到圣化,使天主受光荣(参阅:《礼仪宪章》10)。

随着台湾、香港版中文礼书的出版,大陆教会几乎所有的堂区、团体都以中文照礼书举行礼仪,但“参与”的程度却与理想相差很远。大多数神父、主教举行礼仪的方式只是机械式的照礼书诵读经文、祷词,而未能进入到礼仪的精神之中,只是由“望弥撒”转为“读弥撒”,尚未达到“完整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阶段(参阅:《礼仪宪章》4)。

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牧灵者没有积极教导与推动礼仪的真正精神,甚至还有的主礼者也不够了解“参与”的真正意义;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多数信友的教义基础与信仰生活都不够坚固与深入,认为参加礼仪只是尽信友的本分而已;或只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得救。这说明:要是礼仪革新达到其牧灵目的,主持礼仪者和信友都需要在礼仪方面接受再教育。

新的礼书出版后,曾经通过文章、书刊以及培训班等,讲解革新的意义,新礼仪的精神及实施等问题。不过,这些牧灵活动所触及的层面太小,大多数信友甚至不少神职人员对礼仪改革的认识也似乎只是表面或片面的。因此形成了两种举行礼仪的态度:一种过于保守,仍旧与梵二之前一样;一种过于激进,因而造成了不少偏差的现象。要保持适当的平衡,需要对新礼仪的精神有深入的认识。

通过以上可知,我们距离梵二革新的理想仍很遥远,还有许多应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试列出以后要工作的目标,以供参考:

第一:推行各方面的礼仪改革,使之成为现代教会更新的一个特点。

       有些礼仪改革,如果在牧民层面上处理得不当,便会增加混乱和烦恼。最恰当的例子就是“手领圣体”。在推行这项特准时,遇到部分神职人员和教友的抗拒,但经过一番教育后,手领圣体现已成为领圣体的一种正常方式,与较习惯的口领方式同时存在,由教友自行选择。

第二:要解决各教区、堂区的一些对礼仪的迫切需要。

      在教区中建立教区礼仪委员会,与各堂区神父、骨干教友沟通,进行礼仪交流或举办礼仪研讨会及讲座,从而指导他们如何实行新礼仪。

第三:需要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使慕道者的皈依经验能与教区的礼仪生活联系起来。

      新教友进入堂区团体之后,便参与堂区团体的礼仪生活,但是对整个教区的大团体生活,却欠缺归属感。如果本堂神父能想出好办法,让慕道者或新教友能够获得真正的皈依经验并扎根于教区的礼仪生活中,则我们中国教会将会更坚强,更有活力!            

结 论

         纵观礼仪历史的发展,教会的礼仪在不断地改变着、不断地进展着,目的只是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受圣言,并使之在我们中运作,能体验到基督的精神。通过我国教会礼仪改革的实行,清楚看到礼仪改革在我国教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前,我们总认为礼仪改革可以在很段的时间内完成,其实不然。从感恩祭的演变和教会礼仪的发展中可以看出,要想使礼仪改革能在中国教会得以顺利实施,还得需要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过程。礼仪改革30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我国教会礼仪改革还处在一个长期的起步阶段,还得需要时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需要艰苦的努力,并且这一切要在教会生活的各方面更有系统的改革范围内去做。

 


合作机构
济南培训中心 安徽司仪管理中心 成都培训中心 草石轩实用书写 佛山培训中心 南宁形象培训中心 宿迁培训中心 南京培训中心 长春培训中心
昆明培训中心 浙江管理中心 徐州培训中心 呼和浩特培训中心 汕头培训中心 岳阳培训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 专业人才教育工作 师资培训博客 师资培训微博 中国文明网 新华网 凤凰网 素质网
 
版权所有:礼仪专业人才培训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alscm.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3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