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礼仪专业人才 促进礼仪文明发展
网站
首页
资讯
资讯  | 政策
通知  | 培训
礼仪
商务  | 服务
政务  | 社交
素质
素质  | 能力
技能  | 职业
修养
道德  | 文化
行为  | 形象
形象
品味  | 款式
材质  | 场合
教育
开班  | 感言
交流  | 各地
师资
师资  | 专家
礼仪  | 项目
服务
培训  | 参训
表格  | 报名
咨询
联系  | 关于
免责  | 在线
通知公告: ·实用书写等级考试报名启动 ·礼赢商运 共创未来---全国第二期商务礼仪讲师孵化营(成都站)圆满结业 ·全国礼仪师资班(成都特训班)成功举办! ·全国第96期礼仪师资班北京成功举办! ·全国第95期礼仪师资班北京成功举办! 快速通道:  专家委员证书查询
快速搜索
礼仪 当前位置:礼仪专业人才培训网 
商务礼仪
服务礼仪
政务礼仪
社交礼仪
民族礼仪
军事礼仪
宗教礼仪 >>
宾礼(接待/展示)
 
 

  宗教礼仪  ■

宗教礼仪(四 三大宗教的礼仪)

来源:  作者:  


介绍:宗教礼仪,是指宗教信仰者为对其崇拜对象表示崇拜与恭敬所举行的各种例行的仪式、活动,以及与宗教密切相关的禁忌与讲究。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宗教,自然也就存在着多种宗教礼仪。在社会生活里,宗教礼仪不仅是各种宗教之间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而且也是各种宗教用以扩大宗教组织、培养宗教信仰的重要的常规性手段。

4三大宗教的礼仪

         三大宗教在创立过程中都十分重视礼仪的建立和完善。礼仪是宗教信仰的行为化,作为一种宗教而没有礼仪就不能长期存在下去,就有消亡之虞;而礼仪不适合时代和群众的要求,就不能争取信徒,求得发展。正如三大宗教的教义是在批判继承以往宗教的信仰观念的基础上创立的一样,其礼仪也是在批判继承以往的宗教礼仪基础上创立的。
宗教礼仪-三大宗教礼仪的进步性
         同原始宗教和民族宗教礼仪相比,世界三大宗教的礼仪有较高的文明素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首先,世界三大宗教继承了原始宗教礼仪和民族宗教礼仪中的某些思想内容,而屏弃了其中粗俗的野蛮的形式。宗教表达人对神的崇敬,最重要的和最隆重的仪式是祭祀。祭祀是人对神承认自己的归属,承认自己的一切都属于神,宁愿把自己的一切部奉献给神,以示虔诚的崇拜。原始宗教盛行人祭,表示人甚至愿意把自己和自己的亲人当作祭品献给神。世界三大宗教保留了祭祀的思想内容,废除了野蛮的丧失人性的人祭。《圣经·创世纪》第22章第2—14节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独生的爱子以撤到指定地点,将以撒杀死作燔祭,献给上帝。亚伯拉罕照办,当他举刀正要杀爱子时,上帝的使者阻止了他,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这时,亚伯拉罕就杀死在稠密的小树丛中的一只公山羊,献为燔祭,代替了爱子,这就是“替罪羊”典故的来历。《古兰经》第37章第102—106节,第2章第124节也谈到易卜拉欣接受“启示”以其子作燔祭,后以羊代替的故事。《旧约》中还屡次提到要把头生孩子献给上帝,同时又指示可以而且必须把他赎换回来。一方面,这反映了当时人祭的遗风仍然存在;另方面,反映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已经废除了人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因此生命乃是神给人的最大恩赐,人不能轻易抛弃,所以不能杀人以祭神。这表示上帝有权处理人的生命,但上帝不准杀人祭祀,表示上帝之仁慈。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献祭被象征性的礼仪所代替。佛教不但反对人祭,而且反对以血献祭。血祭是原婆罗门教的祭祀原则之一,在佛教产生时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种宗教中。杀畜生作为祭神的牺牲,是跟佛教不杀生教义相矛盾的。据说,释迦牟尼在同婆罗门交谈时说过这样的话;“至于你们说为了达摩(法),我必须去履行献祭仪式,并把这种献祭仪式接受过来成为我们的规矩以便通过它而达到预期的结果,那我是不赞成的;因为我不相信那个用别人的痛苦换来的幸福。”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的老百姓用牺牲献祭菩萨,那是佛教的变体。基督教反对崇拜偶像,基督教“十诫”第二诫就是不可造拜偶像。伊斯兰教也反对崇拜偶像。早期佛教也反对造任何有形之神像。比较而言,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更彻底一些。
           其次,世界三大宗教的礼仪较为简便易行和规范化。宗教礼仪从本质上来说具有集团性,但这并不排斥具体进行的个别性。特别是世界三大宗教,它的礼仪较为简便易行,因而信徒们可以单独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通过最简单的礼仪,如祈祷,来祈求上帝的祝福和宽恕。它们吸收、改造、同化了各民族的宗教礼仪,建立了简易的规范化的适用一切民族的礼仪。恩格斯在论述礼仪在宗教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时指出:东方宗教必须遵守十分繁琐的饮食和洁净方面的清规,属于不同宗教的人不能共同饮食,不能共同进行日常活动,几乎不能交谈,由此造成了人与人的隔绝状况,这使古代东方宗教大部分衰落了。“基督教没有造成隔绝的仪式,甚至没有古代世界的祭祀和巡礼,它这样否定一切民族宗教及其共有仪式,毫无差别地对待一切民族,这本身就成了第一个可行的世界宗教。”例如,基督教把犹太教的入教仪式——割礼(割去阴茎的包皮)变为简便的、易为各民族所接受的洗礼;把盛行于以前各宗教繁琐野蛮的圣餐变成程式简单、象征性的圣餐礼等等。佛教的礼仪可简可繁,最简单的如合掌口念阿弥陀佛,对天焚香,向神像叩首念经等,繁的可根据信仰者的财力物力来实行。伊斯兰教的礼仪比基督教、佛教要稍繁一些,各种礼仪的戒规较多,带有比较浓厚的阿拉伯民族习俗。思格斯指出;“伊斯兰教由于保持着它的特殊东方仪式,它的传播范围就局限在东方以及被阿拉伯贝都英人占领和新移殖的北方,在这些地方它能够成为主要的宗教,在西部却不能。则但由于伊斯兰教不崇拜偶像,许多礼仪可单独进行以及它的规范化、同阿拉伯各民族的生活习俗的密切联系,因而易为阿拉伯人以及其他民族所接受。
           此外,世界三大宗教的礼仪比原始宗教和民族宗教的礼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宗教礼仪总要在一定的崇拜地举行,通常要伴之以祝祷词、音乐、舞蹈等等。在这些方面,世界三大宗教的素质是以往的宗教无法相比的。从崇拜中心来看,佛教的寺院、基督教的教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通常都是雄伟壮丽、金碧辉煌的建筑。其建筑的外部形式与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意境”,给人以一种庄严、肃穆、神圣的感觉。其建筑的内部,五彩摈纷、富丽堂皇。佛教的寺院和基督教教堂里有千姿百态的神像雕塑,有栩栩如生、动人心魄的油画、壁画、镶嵌画、玻璃画和装饰性泞雕。伊斯兰教清真寺里的 图案和花纹的精美令人惊叹(正统伊斯兰教禁止塑神像、画神像)。礼拜时,有唱诗班伴着音乐唱圣歌,有神职人员播道和讲解经文,使教徒们置身于一个神圣境地,仿佛已经脱离了那种习惯的生存空间,进入到一种和谐、飘逸的世界里。礼拜已成为教徒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原始宗教礼仪那种粗俗的、丧失理智的疯狂行为已被抛弃。
          另外,世界三大宗教的礼仪所表现的信仰内容、所追求的目的更加深刻和深远。原始宗教尚无明确的天堂地狱观念、来世观念、罪恶观念,因而礼仪所表现的信仰内容是粗浅的,礼仪所追求的目的是急功近利的。
          世界三大宗教有了系统的来世论、天堂地狱论、善恶相应论,它们在信仰上的共同特点是把世俗生活作为虚幻的和暂时的生活,而去追求虚幻的来世的永恒幸福,因而宗教礼仪的目的不完全是急功近利的,不完全是企图通过某些宗教礼仪来获得立竿见影的现实结果(如求神药、求子等),更主要的是为了赎罪,为了行善,以期来世能进入天堂。它表现了人类对无限和永恒的人生价值的追求。

基督教礼仪

         基督教于公示1世纪出现于巴勒斯坦地区,是古代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奴役的宗教产物。相传,“救世主”耶稣奉圣父之命来到人间拯救人类。后来,由于被叛徒犹大出卖,耶稣受难于耶路撒冷,被罗马总督下令钉死在十字架上。此后人们把十字架视为信奉基督教的标志,耶路撒冷也成了基督教的圣地。4世纪末,由于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形成了东(君士坦丁堡)、西(罗马)两个中心。11世纪中叶,东部教会正式称为东正教,西部教会为天主教。16世纪中叶,西部教会又产生了代表新资产阶礼仪、脱离罗马教廷的“抗议派”基督新教。从此,基督教形成了三大教派鼎立的局面。基督教是全世界信仰人数最多的一种宗教,它的信徒约为10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分布于150多个国家之中。在西方各国,它的影响举足轻重。基督教的主要经典是《圣经》、象征性标志是十字架。
         基督教认为,上帝主宰天地,是天地万物的唯一创造者。上帝又“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神位,而且三位一体,同受敬拜,同受尊荣。基督教还认为世上的人是无法拯救自己的,因此上帝派了圣子耶稣临降人世,为世人赎罪,甘愿自己受罪,用自己的血来洗刷世人的罪过。这样世人若想赎罪,拯救自己的灵魂,就得信仰上帝,祈求基督耶稣保佑。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做到:除了上帝,不得信仰其他神;不可制造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圣父耶和华的名;勤劳工作六天,第七天休息;须孝敬父母;不许杀人;不许奸淫;不许偷盗;不许作假证来陷害他人;不许贪恋他人的财物。
基督教的最基本的礼仪同样是祈祷、祭祀。
        第一,基督教的祈祷。基督教是一神教,一切祈祷的对象都是天主,祈祷的经文也可向着圣母马利亚或圣人祈祷,但不是以圣母或圣人为祈祷的对象,而是求他们代向天主求恩,是一种求代祷的祈祷。祈祷的内容很多,《旧约》有许多祈祷的诗篇,内容包括赞颂、求福求恩、感恩、悔罪、求罚恶人等等。赞颂天主的祈祷诗篇甚多,文句常常很优美,如:“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你因敌人的缘故,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无言……。”求福求恩的祈祷最多。人们在困难面前感到渺小,无能为力,惟有发出呼号,以求神的保佑:“耶和华啊,我投靠你,求你使我永不羞愧,凭你的公义搭救我,求你侧耳而听,快快救我。作我坚固的盘石.拯救我的保障。因为你是我的严石,我的山寨,所以求你为你名的缘故,引导我,指点我……”。“神啊,求你快快搭救我,耶和华啊,求你速速帮助我,愿那些寻索我命的,抱愧蒙羞。原那些喜悦我遭害的,退后受辱……”因神的佑助而得救、而得福,必然要感恩,感恩的祈祷占祈祷的重要部分。。“耶和华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欢喜,因你的救恩,他的快乐何其大,他心里所愿的,你已经赐给他,他嘴唇所求的,你未尝不应允,你以美福迎接他,把精金的冠冕戴在他头上,他向你求寿,你便赐给他……。”人犯了错误,自觉愧疚,对着冥冥中的尊神天主,更觉得自己形秽,于是向天悲号,认罪求恕。悔罪的祈祷也是祈祷的重要—种:“神阿,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结除我的罪,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改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刻,就有了罪……”私人也可以在家或在其他地点祈祷。美国总统就职时,常手按自己家中所用的《圣经》而宣誓。
           第二,基督教的祭祀。祭祀的意义在于通过奉献神所喜爱的东西,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于尊神,以示献祭者对神的无限崇敬。基督教废除了人祭,把献祭变成象征性的仪式。基督教祭天主的祭祀,称为弥撤。弥撒原是祭祀典礼最后的一句话,原意是“解散了”,即是祭祀的典礼已完,后来沿用这句拉丁文作为整个祭典的称呼。弥撤祭祀所祭奉的是天主。在基督教中,祭祀表示的意义是承认自己完全归属于所祭奉的神,因此,祭祀一词只能用于祭天主。在中国传统中,祭祀可以用于任何神,包括祖宗神。佛教可以用于佛和菩萨,而基督教不能把祭祀一词用于任何其他地方、甚至对圣母马利亚的敬礼,也不能称为祭祀。
           第三,基督教的讲道。在古犹太教的礼仪中,有讲道一项。信徒们集中在一起,举行祭祀或祈祷,先由司礼者诵读一段《圣经》,然后由主礼者或另一人讲道,解释所读的《圣经》,得出关于实际生活的结论。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这一传统,《福音书》中多次记载基督按照犹太教礼规讲道。因此,讲道成为基督教礼仪的一部分(有些基督教派别的礼仪,就是讲道和歌咏圣诗,没有祭祀)。祈祷、祭祀、讲道三者是对基督教礼的最基本的划分,它们不是孤立进行的,而往往同时存在于某一仪式(圣事)或节日之中。正像祈祷里有崇拜祈祷、求福祈祷、感恩祈祷、悔罪祈祷一样,在祭祀里,有崇拜祭、求福祭、感恩祭、悔罪祭。例如在天主教的弥撒祭祀礼中,先是讲道、诵读《圣经》和讲解《圣经》,然后是祭祀,奉献祭品和祈祷。
           第四,基督教的七件圣事和主要节日。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天主教和正教都主张有所谓七件圣事。
          1.洗礼。这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分注水洗礼和浸礼两种。据称这是耶酥立定的圣事,可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并赋予“恩宠”和“印号”,使之成为教徒,以后有权领受其他“圣事”。
          2.坚信礼。亦叫坚振。入教者在领受过洗礼,过一定阶段后,再接受主教所行按手礼和敷油礼。据称这可以使“圣灵”降其身,以坚定信仰,振奋人灵。
          3.告解。亦叫“办神工”。据称是耶稣为赦免教徒在入教后对““上帝”所犯诸罪,使他们重新获得上帝恩宠而亲自定立的。举行时,由教徒把自己所犯的“罪行”向神父告明,并表示仟悔。神父对教徒所告诸罪,应守秘密,并指定应如何做补赎而为之赦罪。
          4.圣体。意思是“感谢祭”。正教称“圣体血”,天主教称圣体,对其仪式则称弥撤;新教则称圣餐。据《新约圣经》载,耶酥受难前夕同使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对饼和酒进行祝祷,分给他们领食,称其为自己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并命后世门徒常如此行之以纪念他。具体礼仪各宗派不尽相同,大都包括:由主礼人(牧师或神人)对面饼和葡萄酒(有些宗派用葡萄汁)进行祝祷,据称它们于是就变成了耶酥的肉和血。然后分结正式信徒领食后,他们便可获得耶稣的生命。
          5.经傅。意为终极(指临终时)敷擦“圣油”。在教徒生命垂危时,由神父用经主教祝圣的橄榄油,敷擦其耳、目、口、鼻和手足,并诵念一段祈祷经文。据称这对以帮助受敷者忍受苦痛,赦免罪过,安心去见上帝。
6.神品。亦称“圣品”或“圣秩”。基督教神职人员权力、职分的品级。领受神品须通过主教祝圣仪式,据称这可以使神人员神圣化。
         7.婚配。教徒在教堂内。由神父主礼,经教会规定之礼仪正式结为夫妻。仪式主要内容是:由神父询问男女双方是否同意结为夫妻,在双方问答之后,主礼人诵念规定的祈祷经文,宣布“天主所配合的人不能分开”(圣经·马太福音第19章6节)。并对结婚双方祝福。新教教徒也有请牧师证婚习惯,但不视为圣事。这实际上是教会控制婚姻和家庭的一种手段。
          社交礼仪:根据教会的传统,天主教的主教、神父、修女是不结婚的。所以,同天主教徒交往时,见到主教不可问“有几个子女?”遇到年轻的神父、修女则不可问“爱人在哪里工作”等问题。此外还有神职人员从商禁忌及天主教徒的离婚禁忌等。旅游观光:凡进入教堂参观的游客,都应自觉保持庄重、肃穆的仪表,对于衣着不整或穿拖鞋、短裤入堂者是绝对禁忌的。同时也禁止在堂内来回乱串、大声喧哗、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打情骂俏、争抢座位等,更不允许在堂内吃东西、抽烟。因此,非教徒进入教堂时一定要遵守教堂规则,不要造成不良影响。 新教一般主张圣事只有两种:洗礼和圣餐,也有少数教派,如公谊会等不主张举行任何仪式。
          基督教传播久远,支派繁杂,纪念节日在各国都有不同。各教派基本共同的,影响较大的节日有耶稣圣诞节,耶稣复活节和圣灵降临节。
 
一、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酥“诞生”的节日。一般认为历史上并无耶稣其人,《圣经》也没有记载耶稣出生日期。早期基督教亦无此节日。公元354年,罗马帝国西部拉丁教年历,首次写明十二月二十五日是耶稣生日。此后基督教则以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圣诞节。正教和其它东方教会由于历法不同,其十二月二十五日相当于公历一月六日或七日。圣诞节在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基督教盛行的地区,成为民族风俗习惯中最主要的全民性节日。圣诞节从十二月二十五日算起,为时一周。其间要举行许多形式的宗教活动,如组织歌咏队,唱圣诞节歌“报佳音”(据《圣经》载,耶稣降生当夜有天使向人间报佳音),举行“子时弥撒”,圣诞节礼拜等。此外,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有:扮圣诞老人、装点圣诞树、互赠圣诞贺片等。近些年来,每逢圣诞节,罗马教皇一般都要向全世界天主教徒发表圣诞文告或圣诞贺词。
 
二、复活节。复活节是纪念所谓耶稣“复活”的节日,是基督教仅次于圣诞节的最大节日。根据教会传说,耶稣被在十宁架上,这一天正好是星期五,西方称为耶稣受难日(故视该日为不祥之日)。受难后第三天(星期日)耶稣从坟墓 里复活、升天。公元325年君士坦丁皇帝在小亚西亚召集公会议,统一了复活节的日期(在此之前众说不一,争论不休)。规定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但因历算不同,正教会的复活节一般较天主教、新教迟一星期,如果月圆那天正好是星期天,复活节就推迟到下个星期日。复活节的日期不同,在公历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二四月间。复活节前要斋戒,减少宴乐活动。复活节这—天,教会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一般吸收新教徒的洗礼仪式也在复活节举行。从复活节起的一周内称复活节周。除了一些传统的习俗外,复活节前夕,教堂还举行各种宗教礼仪,包括有趣的圣烛游行。神父手里高举着一支当夜祝圣的巨大的圣烛作向导,开始时教堂里灯火熄灭,漆黑一片,当神父连续喝过三遍“基督之光”后,教堂顿时重现光明如同白昼。每个人于执一根点亮的蜡烛象征着基督光明的到来。
 
三、圣灵降临节。亦称“圣灵降临瞻礼”,据《新约圣经》载,耶稣“复活”后第40天“升天”,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传教。据此,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50天为圣灵降临节,又称“五旬节”。约3世纪末开始举行,4世纪在基督教文献中有耶路撒冷教会欢庆此节日的记述。由于历法下同,正教和其它东方教会在具体日期上常比天主教、新教迟十三四天。
         社交礼仪:基督教对婚姻十分重视。婚姻应以一夫一妻为原则,上帝为亚当创造夏娃即表明这一道理。反对一夫多妻,包括纳妾、重婚等形式的婚姻行为,也不主张或者提倡离婚。此外,看相、算命、占卜和占星术(星象学)等类也为基督教所禁止,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活动除了相信有一种上帝之外的干预人生的神秘力量外,还有一种宿命论倾向。在教会聚会和崇拜活动中禁止吸烟,不穿拖鞋,不穿暴露着装。

伊斯兰教礼仪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创立于阿拉伯半岛。它的创立者为穆罕默德。伊斯兰教以安拉为真主,以穆罕默德为真主的使者。伊斯兰教名称中的“伊斯兰”为阿拉伯语音译,意思是“顺从”、“和平”。所有信仰伊斯兰教者均称为穆斯林,意即安拉旨意的“顺从者”。穆斯林之间,一般互称“兄弟”。伊斯兰教,旧称回教,它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第二大宗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虽然较晚,但发展迅速,政教合一的历史久远。目前,它拥有7亿多信徒,主要分布于西亚、北非、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在不少国家,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是《古兰经》。基本教义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此语亦称为“清真言”,通常要求穆斯林经常吟诵。伊斯兰教认为人类生活有“两世”,即今世和现世终结后的彼岸世界。伊斯兰教对今世主张积极的态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并允许人类满足自身的各种正当欲望。同时认为,后世生活是人类的最终归宿,反对贪恋今世生活,沉迷于浮华享受。在末日来临时,所有的人都会得到清算审判并给予公正的赏罚,信道和行善的人入天国,作恶的人坠入地狱。
         伊斯兰教对饮食有严格的规定:不食不反刍的动物和没有鳞的水生动物;不食自死的动物、非穆斯林宰杀的动物、动物的血;杀牲前要念经祈祷,并采用断喉见血的方法;不食生葱、生蒜等异味的东西;禁止饮酒。伊斯兰讲究衣着规矩,提倡衣着要符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男子禁止穿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色彩鲜艳的衣服,戴金银饰物。到清真寺做礼拜,参加葬礼等,则必须戴弁。穆斯林妇女又戴面纱、盖头的习惯。
         同佛教和基督教相比,伊斯兰教的礼仪略为繁杂—些,带有鲜明的阿拉伯社会的特征。其主要的宗教仪式有念功、拜功、斋功、课功和朝功,谓之“五功”。功者,“基础”、“柱石”之谓也。伊斯兰教认为此五种崇拜仪式是伊斯兰教的柱石。 
第一,念功。它的内容就是要教徒公开口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把这一信条作为信仰的基础和核心。所以,作为一个穆斯林,首先必须恭认这一点,并经常念涌,做到“念念不忘”,不断深化其宗教世界观。信徒在一切隆重的场台都应念诵它,特别是在临死之前,要由死者亲自念诵,或者由别人代为念诵。
 
第二,礼拜(拜功)。伊斯兰教规定,教徒一天必须作五次礼拜;破晓时一次,叫晨礼;中午一次,叫晌礼;下午一次,叫脯礼;日落后一次,叫朗礼;入夜后一次、叫霄礼。每星期五午后集中到清真寺内作集体礼拜,谓之“聚礼”,阿拉伯语称“主麻”。礼拜时面向麦加“克尔白”。
 
第三,斋戒(斋功)。伊斯兰教规定,每年都必须封斋一个月,封斋日期在伊斯兰历的九月,这一月称之“斋月”。据称,
穆罕默德正是这个月开始得到安拉的启示的,所以这个月被认为是神圣的,必须斋戒30天。伊斯兰历是纯阴历,以月亮出现那天为月首,单月30天,双月29天,全年12个月,不置闰月,共354或355天,比太阳历少10天或11天。它的月份和季节没有固定关系,同一个月可以出现在夏天、秋天,也可以出现在冬天、春天,故它的斋月是在一年四季中轮流出现的。封斋期间,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和房事,到了夜晚才能吃喝。病人或旅行的人可以延缓斋戒,但以后要恢所缺的天数补齐。年弱的老人、孕妇和喂奶的妇女可以通过赎罪性的施舍免于斋戒。
 
第四,纳天课(课功)。这是伊斯兰教以神的名义征收的一种课税,是由初期的施舍发展而来的。它建立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有的一种观念的基础上,即认为这个世界上的财富是不洁净的,只有在把它部分地退给真主而使之洁净的条件下,才可以占有和使用。伊斯兰教在麦加时期,天课是一种慈善行为,自愿捐助。迁到麦地那后,天课逐渐失去了它的慈善性质,而变成每个教徒的宗教义务。
 
第五,朝觐(朝功)。伊斯兰教规定,凡身体健康,经济条件允许的穆斯林,一生之内至少应到“圣地”麦加朝觐“克尔白”一次。朝觐在伊斯兰历每年l2月上旬举行,朝圣的最后一天——12月10日为宰牲节。朝圣的礼式十分繁杂,说法也不尽一致,大致的过程如下:朝圣的第一个活动是受戒。朝圣者在进入麦加前,脱去平时衣服,改为两块白布遮身,一块披上身,一块遮下体(女子依然穿平时的衣服),不理发、不修容、不剪指甲、表示返古归朴,接近安拉。进入圣地后,不许争吵,不许伤害生灵。朝圣时,朝圣者排队绕“克尔白”黑石缓缓而行,亲吻黑石,表示接触了安拉,从此得到了安拉的宥赦,后世可进天国了。瞻吻黑石后,朝圣者要到索法和麦而韦两个小山之间疾行,以示感恩当年安拉赐水给阿拉伯人的始祖伊司马义,也表示对古圣先贤之怀念。然后所有朝圣者在此集中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第二天——十二月十日,过宰牲节。至此,算是完成了朝觐的功修。此外,到麦地那参拜穆罕默德的陵墓,也往往成为朝觐的一个内容。
            社交礼仪:与穆斯林见面,女士应尽可能避免穿着无袖、超短裙或透明的衣物,男士避免穿背心和短裤。未经本人许可,不得给穆斯林妇女拍照。按穆斯林习俗,男士不应与妇女有任何身体接触,一些受过西式教育的穆斯林妇女可能会主动伸手,此时可以轻握一下。穆斯林一般都认为左手是不洁的,因此与穆斯林接、送东西时,要注意用右手或者双手,切忌用左手,为穆斯林倒水送餐时只能用右手。

佛教礼仪

           佛教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于今日尼泊尔南部的蓝毗尼。释迦牟尼本名为悉达多·乔答摩,人称为佛祖。作为一种最古老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影响。它的信徒约有3亿多人,目前主要流行于东亚、南亚、东南亚一带。基本教规是“五戒”:不可杀生、不可偷盗、不可邪淫、不可妄语和不可喝酒;十诫:不杀、不盗、不淫、不酒、不妄录着彩衣和不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过午不食、不蓄财富。
           在印度,最初的“礼”也是一种祭祀的仪式。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时,出现了著名的“四吠陀典”,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等三大纲领。其中《沙摩吠陀》意译为歌咏明论,即是“礼仪美言智论”之意。《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第十二颂说:“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出首陀罗。”因此,而对每一个种性的行为都做了极不公平的规定,这种“礼”的规定长达数千年之久。不过,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佛陀出世、六师等沙门思潮的兴起,都公然反对种性制度。佛教在反对婆罗门教义的不合理之处的制度外,同时吸收了其中一些仍然有用的礼仪,从而形成了独立而有系统的“佛教礼仪”。及至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人便用自己的尺度“礼”来衡量能否接受外来的文化,经过长期的观察与适应,与儒家文化相接合,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礼仪。
            佛教员古老的礼仪是所谓的布萨—一僧团成员的祈愿合。起初在月圆日和新月日举行,以后变得日益多样化。圣像和圣物是佛教祭祀的主要对象。佛教和天主教不同,天主教始于圣像崇拜,然后才转为圣物崇拜,而佛教一开始就崇拜很多圣物:包括圣人的遗骨,首先是佛陀本人的舍利;认为是属于圣人的东西或者圣人曾使用过的物品,为纪念受敬拜者而制作的物品等。为了朝拜的需要,逐步修建了寺庙、塑像、石像、浮雕等,制定出举行祈愿会、游行和化装表演的礼仪。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礼仪。宗教礼仪技本的形式就是祈祷和祭祀,前者是用语言文字对神表示敬意、赞颂;后考用仪典表尔服膺。
 
第一,佛教的祈祷。
 
            佛教信佛、信菩萨,因而有供奉佛和菩萨的敬礼,僧尼住在寺庙里,朝夕诵经,朗诵的经文,多为佛教经典,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妙法华严经》、《净土经》、《阿弥陀经》等。除诵念经典外,僧尼还唱诵、朝暮课诵。唱诵时,有大罄、引罄 大钟、吊钟、小鼓、木鱼、铛子、铃子等乐器,接照一定规定敲扣演奏,使人置身于一种独特的宗教环境相气氛之中。佛教僧尼早晚所诵的经文同原始宗教礼仪急功近利的祷告词不同,也同中国传统祭典中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求雨)的祭文不同,不求福免灾,而是充分表现宗教信仰,赞颂佛法、吸依佛法、求脱罪业,转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获光明。这是由佛教的基本教义所决定的。佛教信众有不出家而住家长斋礼佛者,他们在家诵念经文,平日则手持佛珠,默诵阿弥陀佛。佛教祈祷时所诵的经典多为释迦牟尼的训言,这同天主教神父、修士、修女所诵日课经有相同之点。
 
第二,佛教的祭祀——供养和道场。
 
           佛教没有正式的祭祀典礼,只有供奉和道场。佛教的供奉为敬佛和敬菩萨。尊敬的表示有塑像、燃灯、有华香、呗赞,有悬幡、伽监舍利、建塔等等。照灯、华香、悬幡为装饰佛像,敬礼佛像。在佛像前又有燃香、供花果的供奉,这种供奉同中国传统祭典的祭品相似。在庙会或佛诞和菩萨诞时也供菜蔬,信徒更把家中所用的肴馔,先在庙里供奉,以求祝福,然后带回家食用。佛教的隆重典礼为道场。道场本指佛成圣道的处座,即指古印度摩羯陀国尼连禅菩提树下的金刚座,释迦牟尼就是坐在这里苦思冥想,顿然成佛的。后来凡是供养佛的处所,皆称为道场。佛教的道场有慈悲道场和水陆道场。佛教的道场也称斋会、法会。水陆是为国家使用的典礼。一般较少举行。通常举行的是慈悲道场或法会,目的是为了超度亡魂。其办法是除向佛和菩萨供养外,僧尼举行念经、烧香礼佛,为亡人超度,施主也可参加敬礼。佛教的法会,赎罪的意义很深。佛教很信仰业报轮回,一个人死后,通常都因恶业而坠入地狱,受完无休止的罪罚之后,才能再轮回人世。法会道场便是为亡魂赎罪,使之早脱狱之苦。
 
第三,佛教的主要节日。
 
1.佛诞。也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佛寺届时举行诵经法会,并根据佛诞生时有九龙出香水浴其身的传说,以各种名香净水灌洗佛像,并供养各种花卉。另外,还举行拜佛祭祖、施舍僧侣等庆祝活动。也有赛龙舟以及互相泼水祝福的。佛诞的时间,中国汉族自宋代以后定为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藏族等少数民族定为农历四月十五日。傣族定为清明后十天举行泼水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定为阳历四月八日。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极其重视这一节日,它们把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和“涅粱”并在一起纪念,称作吠舍法节,时间在五月的月圆日,这是全国性的传统节日。泰国列为国家的重要庆典之一,斯里兰卡为国家的例行节日,届时全国放假三天,组织大规模的喜庆活动。
 
2.佛成道节。是纪念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也称成道节、成道会、腊八。传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米,身体消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后遂入尼连蝉河洗浴。但身瘦力亏,不能自出,此时天神暗中相助,垂下树枝使佛得攀出池,并示意牧女供献孔糜。释迦食后体力恢复,后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觉悟悟成道。后世佛教取意牧女献乳糜供佛的传说,每逢佛成道日,煮粥供佛。中国佛教徒于阴历十二月八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后来吃“腊八粥”遂演变成为中国民间的风俗。
 
3.佛涅槃日。即释迦牟尼逝世的日子。佛教传说,佛陀成道后,传教45年,80岁在拘尸那城跋提河边婆罗双树林间,结束了最后一次传法,于12月15日中夜去世,佛教称为“涅槃”。南传佛教认为释迦是公元前543年去世的,北传佛教认为释迦是公元前485年去世的。所以南北佛教的佛纪年也相差近百年。
 
4.盂兰盆会。俗称“鬼节”,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孟兰盆”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救倒悬”。据佛教传说,佛弟子目犍连用天眼看到其母死后沦为饿鬼,受倒悬之苦,深为悲哀,即以钵盛饭,送给其母。母得饭钵,送饭至口边,化为火炭,不得入口,目犍连求佛拯救,佛说其母犯了不施舍僧饭之罪,要他每年七月十五日,尽力准备最好的饭和果品盛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并应施送香油、灯烛、床铺、卧具。这样,父母六亲眷属即可解脱诸苦。佛教根据这种神话兴起盂兰盆会,中国自梁武帝始设“盂兰盆斋”。唐代每年朝廷送盆到官寺供佛斋僧。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佛和僧,而是以盆施鬼了。再后,进一步形成专门饿鬼施食的放焰口等习俗,以后称作“鬼节”。
 
        此外,在中国汉族地区,过去还有所谓阿弥陀佛(农历十一月十七日)、药师佛(农历九月三十日)、弥勒佛(农历元月)、文殊菩萨(农历四月初四)、观音菩萨(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渡海,九月十九日——观音成道)、地藏菩萨(农历七月三十日)、普贤菩萨(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及佛教各个宗派祖师的诞辰等多种节日。
        社交礼仪:与僧尼见面问好,最好不要握手,而要双手“合十”;对出家人的称谓,一般僧尼,可称“法师”或是“师傅”。而“和尚”实际上则是很尊重的称呼,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
与僧人交往时不问是否已婚,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同比丘尼(尼姑)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她们的寮房,不要主动与她们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不能着背心、打赤膊和穿拖鞋,因为佛寺历来被佛教信徒视为清净的圣地。当寺内举行宗教仪式或启建道场时,更不能高声喧哗以及有其他干扰宗教仪式或秩序的举动。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合作机构
济南培训中心 安徽司仪管理中心 成都培训中心 草石轩实用书写 佛山培训中心 南宁形象培训中心 宿迁培训中心 南京培训中心 长春培训中心
昆明培训中心 浙江管理中心 徐州培训中心 呼和浩特培训中心 汕头培训中心 岳阳培训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 专业人才教育工作 师资培训博客 师资培训微博 中国文明网 新华网 凤凰网 素质网
 
版权所有:礼仪专业人才培训网
礼仪培训师资培训,金正昆讲座,李燕杰讲座,素质教育提升培训,形象设计管理训练 北京高端师资金正昆李燕杰
Copyright (c) www.alscm.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2023558号-3
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45号  邮编:100801  技术支持:爱建网
电话:86-10-13366923819  传真:  E-mail:zyrc6868@163.com